《心》淺談

J
Jul 27, 2021

--

在價值觀混淆不清的時代,具醒世的意義,探索人心的變化。

書籍資料

作者:夏目漱石
譯者:林皎碧
出版日期:2014–04–30
出版社:大牌出版

「想到連這世上我最信任最摯愛的唯一一人都不能了解我,不由得悲從中來。一想到我有讓她了解的方法卻沒有勇氣讓她了解,就更悲哀。我很寂寞,經常有一種離群索居,孤單一人住在世上的感覺。」

這部小說是夏目漱石晚期代表作之一,是由三部分貫穿而成。上篇的「老師與我」、中篇「雙親與我」、下篇「老師與遺書」。

小說中所敘述的「我」,至東京讀書,在炎炎夏日的鎌倉海邊遇見了他口中的「老師」,並不自覺的被老師吸引,不斷探索老師的思想,並也發現老師與師母間有著神奇微妙的關係、以及老師脫離世俗的行為,讓「我」非常想挖掘了解。

「我眼中的老師確實是思想家,但是這位思想家歸納出來的理論裡面,似乎夾雜著牢固的事實。那不是與己無關、別人的事實,而是自己痛切感受到的事實。猶如血液發燙、脈搏停止般的事實,層層堆疊著。」

在上篇便有了明顯的鋪陳,老師的一句話,讓書中的「我」難以忘懷。「那些平日看起來善良的人,至少也都是普通人。不過一旦碰到緊要關頭時,誰都會變成壞人……」而這也是本書的精隨。

中篇,夏目漱石很細心地描寫了「我」與家中長輩的想法的落差。藉由那些自我對話,能夠瞭解到,「我」對於「老師」的思想是相當崇拜的。即便在鄉下陪伴生病的老父與母親,心中卻一直惦記著老師。不斷回想老師所告訴他關於家產的事情,讓他更有許多不解。最後,收到老師從東京寄來厚厚像是遺書的一疊信,讓「我」驚愕不已,就算父親已病情危急,仍無法有所顧慮,不告而別的搭上火車,前往東京。

「我的答案對想深入思想堂奧的你來說或許不構,或許陳腐,但是對我而言,卻是活生生的答案。此刻,我不是還很激動嗎?我相信用滾熱的舌頭敘說平凡的故事,比用冷靜的頭腦闡述新的事情要來的生動。是血的力量驅動了身體,因為語言不僅在空氣中傳達波動,也能更強而有力的驅動更強的事物。」

下篇與譯後記,交代原因、前後呼應,清楚道出了老師不為人知的痛苦與過去,將作品推至最高潮,藉由寫給學生的長信,自我內心的解剖,看見了人心的無常與潛意識的黑暗,並希望「我」能夠將他的過去當作借鏡。

我認為這是一本適合對人心失望或仍在探索內心的人閱讀。文字與情感都相當細膩,體現了人心因「金錢」與「情慾」而變及敏感與脆弱,尤其在「老師」性格上的凸顯,關於懦弱、猜忌、優柔寡斷與膽小。書中的一些討論,看似一些純理論的爭辯,卻又與情節緊緊相扣,並藉由年輕大學生「我」的赤子之心,與老師對自我的罪惡與封閉自我的心作為對比。關於善與惡、道德與慾望、親人背叛與自我背叛、信任與猜忌、理想與現實、幸與不幸、封閉與自由、生和死的象徵與對立,使人身深思。感同身受。

--

--

J

熱愛流浪的孤獨。仍在學習如何活在當下。